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伤不起!》:三国第一神贴,你没见过的高手对决!(每日更新)

正文 第32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3-0412:51:39

    第163章

    对于袁绍出兵进攻曹操一事,相对中立,提出比较有代表性意见的主要有两人,正好这两人一个在袁绍阵营,一个在曹操阵营。

    在袁绍阵营的是崔琰。

    崔琰这个人我不想多谈,但是他也是三国正史上的名人,在《三国志》里的排行还在钟繇、华歆、王朗三公之上,简略介绍一下吧。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

    《三国志?崔琰传》记载,崔琰小的时候比较朴实,不爱讲话,但喜欢击剑和兵法。

    一般来说,内向的人内心世界都比较丰富,可见崔琰是个比较有想法的人。

    到二十三岁的时候,成为村官,然后醒悟,开始读《论语》和《韩诗》,算是文武兼修。

    人家都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学书,这崔琰比苏东坡的爸爸好一些,早了四年。

    崔琰的悟性不错,到了二十九岁,居然能和公孙方一起拜东汉著名学者郑玄为师。

    郑玄的名头和卢植、蔡邕差不多,总之相当于民国的胡适、钱钟书这批人,牛得很。

    崔琰虽然拜了个名师,但是他的学业进行地并不顺利,不到一年,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郑玄和门人到不其山避难。那时,粮食缺乏,郑玄就把学生都辞掉。崔琰被遣送之后,因盗寇充斥,往西的道路也不通,于是专捡荒野的路,绕经青州、徐州、茺州、豫州,东下寿春,南至长江、太湖。自从离家之后,四年才回到故乡,以弹琴读书作为消遣。

    这兵荒马乱的,崔琰居然能和李白一样游历山水,显然也是多亏了早年练就的一身好武艺。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乱世出英雄,很多读书人会乘着乱世闯出名头,有的是投靠一个主公成为谋士,有的干脆自己拉竿子单干成为一方霸主。

    但是崔琰在江湖中飘荡四年,居然没有落草也没有投靠一个主公,而是回到了家乡避世隐居。

    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崔琰是个原则性比较强的人,相对于满脑子建功立业的野心人士来说,他是乱世的一个怪胎。

    这样一来二去,连袁绍也听说了崔琰的名声,于是召崔琰为官。

    在袁绍的帐下,崔琰倒没有什么奇谋远略出台,而是给袁绍上了一个很另类的建议。

    当时,军队蛮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向袁绍进谏说:“以前荀卿曾说过:‘平日不教士卒,武器不锋利,纵使是商汤、武王也无法战胜。’现在路有尸骨,百姓未蒙德惠,应该下令郡县掩埋尸骨,表示心中的哀痛,追美文王的仁爱。”

    2012-03-0413:12:55

    崔琰的建议颇有人文人本主义色彩,由此可见,我国在三国时期就有了文艺复兴萌芽。

    这个虽然是句戏言,但我真的想说,其实我国的传统国学是很注重民本人本思想的,至于很多残暴的事情,都是到了乱世才出来,才真正的太平盛事,我国还是很讲究律法公正,这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袁绍虽然有时候残忍如屠夫,但到底也不是一个没有人性的魔鬼,他应该是听取了崔琰的建议,还加封崔琰为骑都尉。

    骑都尉是曹操也担任过的武职,我特别拎出来说,是这个官职意味着崔琰有一定的将才,而且手上小有兵权。

    当袁绍准备攻打许昌的大军开到延津(河南省北部)的时候,崔琰就给袁绍上了一个建议:“天子在许,而百姓都希望能辅助顺服天子的人。不如守在境内,尽忠职守,以安定海内。”

    崔琰的建议显然是偏向曹操为曹操说话的。

    那么崔琰此时还在袁绍手下为官,他却向着曹操说话,这是吃里扒外吗?

    我觉得这也未必,否则崔琰后来也不会和曹操翻脸。

    最可能的原因是:崔琰知道刀兵一起,那么黄河南北的千万百姓将遭受战乱永无宁日。

    他曾经逃过四年的荒,深知老百姓宁做太平犬、不做乱时人的渴望和平的愿望,所以他想尽自己的力量来消除一场兵灾。

    当然,他失败了。

    但是他仍然尽到了一个读书人的责任。

    从崔琰的这个建议,我们可以判断出他不是一个很识时务的人,这也最后决定了他的杯具。

    袁绍的一方有社会名流反对。

    而曹操的一方也不例外,相比于崔琰,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孔融。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

    可见如同赤壁之战前夕,东吴的将士大多陷入恐慌之中,就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的将士也有不同程度的恐慌。

    既然袁绍已经勒兵十万要来攻许昌,那留给曹操就只有两条路可走:或战,或降。

    按说曹操如果此时投降,奉袁绍为主,那么袁绍统一天下之后,我想曹操至少也可封个公爵,或者进一步就是王位。

    但是在众将的一片恐慌之中,曹操说出了那段著名的话:“我知道袁绍这个人的底细,他志大而才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然广大,粮食虽然丰足,却注定会成为我的手下败将,他的土地财宝,就像是为我保管的一般。”

    曹操世之枭雄,一辈子说过无数豪言壮语,我认为这一段话最令人神往。

    2012-03-0413:27:44

    因为这一段话,曹操没有给自己留有丝毫退路,他向手下的将士分析了袁绍性格上的弱点,这就表明,曹操绝对不会选择投降,而是将和昔日的战友和发小决一死战。

    世人都知道,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决定了东汉帝国的未来走向。

    而这一场战争,对曹操来说,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很简单,在官渡之战前,曹操虽然也奉天子讨诸候,但说到底他自身也只是一个军阀,对刘表和袁绍并没有形成权威,而且有袁绍在一天,其他大大小小的势力就不会真正地归顺曹操,这也是乌桓部落接受袁绍封的单于之位的原因。

    一直到赢了官渡之战,曹操的中原霸主地位才为各方所承认。

    这是公事。

    在私人方面,不管以前在洛阳朝廷,还是后来十三路诸候讨董,还是后来袁曹结盟对付袁术和刘表,在曹操和袁绍的关系中,袁绍都是上级和领导,曹操只能屈居小弟的位置。

    曹操虽然极不甘心,但是并没有力量和袁绍撕破脸大干一场,因为那样的后果很明白,就是曹操提前去见阎王。

    一直到公元199年,曹操才第一次面对袁绍登上了擂台,准备和袁绍硬碰硬来场决战。

    可以这样说,这场战争,对袁绍来说无所谓,他只要不败得太惨,就还有争夺天下的实力,就和现在的足球赛一样,有的队伍只要打平就能出线。当然官渡之战的后果让大家大跌眼镜是后话。

    可是曹操不一样,曹操只能赢不能输。

    他如果输了,就将被彻底淘汰。

    这不是简单地说实力损伤或者丢失地盘,对曹操的自尊心也是一个打击。

    众所周知,曹操在打赢官渡之战后由自信变成了自负,最终在赤壁折戟。

    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将自己压抑地太狠了,他憋了太多的劲,导致战后让他的小宇宙过度膨胀。

    可以想见,如果官渡打输了,已经崩地太紧的曹操无疑会轰然倒塌。

    当然,对于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敢打,除了他消灭了吕布袁术之后功力大增之外,就在于曹操和袁绍是几十年的伙伴和兄弟,彼此都太了解对方了。

    袁绍善谋,是个聪明人;

    而曹操嗜勇,是个狠人。

    所以官渡之战,说白是一个聪明人和一个狠人之间的角力。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