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伤不起!》:三国第一神贴,你没见过的高手对决!(每日更新)

正文 第22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2-0109:31:41

    孙策是个颇有雅量的统帅,他一听叔父孙静的建议,便点头曰“善”,然后下了一条军令:近日一直下雨,所以水很浑浊,军士饮水之后很多拉肚子,现下令军士准备瓦罐大缸准备滤水。

    到了天快黑的时候,孙策令军队点燃火把欺骗王朗,使王朗认为孙策要连夜攻城,可是背地里孙策早派遣孙静利用收集到的大缸去抢渡查渎河道了,孙静的军队渡过查渡道之后,还攻下了高迁屯,至此,孙静成功地王朗的肚子里捅了一刀,和城外的孙策军形成了对王朗的里外夹攻。

    王朗听闻查渎道、高迁屯被孙静拿下,大惊失色,或许他也知道查渎道被孙静拿下他已经保不住会稽了,便派前丹杨太守周昕为大将率兵攻打孙策,意图作困兽犹斗。

    如果说之前王朗据守固陵还颇有些模样,那么他现在命周昕为主将和孙策交战就已经是饥不择食病急乱投医了。

    这个周昕和他的兄弟周昂周颙都是老熟人了,这哥仨个一直被孙坚集团修理,而且这兄弟几个还有些混乱,先后被孙坚、吴景敲打过,单说这个周昕,他早先还因为曹洪的关系帮助过曹操,但是之前他丢掉丹杨太守的宝座,就是因为败给了孙策的舅舅兼部将吴景。

    现在王朗重用周昕来和孙策决战,我想孙策一定笑歪了嘴,这个周昕连他的部将吴景都打不过,凭什么和孙策抗衡。

    而且行文至此,我们也要问一句,难道偌大会稽地面,除了周昕就无人可以当大将了吗?

    绝对不是,无论哪里都不缺人才,缺的只是发现人才的眼睛而已,王朗在会稽四年,大难临头竟然只有虞翻和周昕这种菜鸟帮他挨刀,所以他的才能也就可想而知。

    当然,王朗之所以重用周昕,还是那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周昕也是个名士,还有一个大名师陈蕃。

    陶谦重用大名士赵昱,认为这是对他好,可是他的任命把赵昱送到了笮融的刀口。

    王朗也一样,他重用周昕是觉得不用就对不起周昕的文采,可惜他也一样把周昕送到了孙策的屠刀之下。

    所以周昕出战的结果很简单,也很悲剧,即一战就被孙策军打败并斩首。

    看三国乃至我国所有的历史,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很多文人会惨死在军阀的屠刀之下或者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教科书上,标准的口吻是谴责曹操、袁绍、孙策这些军阀,但是平心而论,如果孔融、周昕这些文人知道自己的斤两,没有军事才能就早点回家读书,不要去淌乱世争雄这趟混水,不也很好吗?

    悲剧,不是周昕一个人的,是这个时代,这种事情大概也值得我们后人深思。

    在好朋友好兄弟周昕被杀掉以后,王朗终于害怕了,他迅速做了一个决定:逃,而且是赶快逃连夜逃。

    2012-02-0109:57:44

    王朗逃了,之前他的好朋友好部下虞翻还很义气,也跟着他逃了,沿途保护王朗。

    王朗打仗不怎么样,但是逃跑很快,居然渡海逃到了东冶。不过王朗的逃亡之路也不大顺利,在他逃到东部的时候,当地的官员竟然把城门关上不让王朗进城,幸亏虞翻前去费尽口舌,才说服了这个官员接纳了王朗。

    不过王朗倒也不是一无是处,据《三国志·王朗传》记载:(王朗)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着。

    所以从这个记载来看,虽然王朗的军政才能只是一般,但个人的品德修养还是上品,完全不是演义中诸葛亮骂的皓首匹夫逆国老贼。

    而且王朗对虞翻这个难兄难弟也很照顾,他在到达东冶之后,对虞翻说,“你还有老母在会稽城,现在我也安定了,你还是回去会稽吧。”

    在发达时能想着周昕、虞翻这些老朋友,在落难时不连累虞翻,我想王朗此人行为还勉强算得上是君子。

    虞翻听到王朗这么说,也就返回会稽去抽降了孙策,史载“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

    从这个时候开始,虞翻就成了东吴颇有名望的大臣。

    王朗够朋友,虞翻也不差,他在归降了孙策之后,也为王朗说了不少好话,所以在虞翻的说和主持之下,不久之后王朗就主动前来投降孙策。

    前文说过,一般来说,一个势力的老二老三都能投降,但是当过大哥的人一般投降的结果都不会太好,遇到袁绍、陈友谅、李密这样的残忍之徒早晚都是一刀。

    但是孙策对待王朗显然还算宽大,《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策以(王朗)儒雅,诘让而不害。

    不过孙策可以重用虞翻,却没有给王朗安排职位,所以至此,会稽郡的太守王朗就重新成了一介草民,当然,我认为在乱世的时候,成为草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王朗这样有些名望和势力的草民。

    在成功翦除了王朗的势力之后,孙策就自领会稽太守,成功占据了会稽郡,而且以会稽为根据地,割据了长江以南,包括现在的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全境和江西部分地区的广大地区,从而一举开创江南基业,从此以后,汉家十三州之一的扬州大部分地区就姓孙了。

    粗略一算,孙策此时年仅21周岁,就成为名镇九州的新军阀领袖,这种功业比之乃父孙坚,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经不足以形容孙策的英明神武,也就难怪袁术当日长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