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伤不起!》:三国第一神贴,你没见过的高手对决!(每日更新)

正文 第20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典说|新快|-1011:07:52

    我在百度上大概查了一下,洛阳距离许昌还真不算近,大概210公里,可是曹操居然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入洛阳然后再回许昌的全部动作。

    要知道这迁的可是天子,而是赶一头猪在跑,汉献帝从出长安城到回到洛阳,我粗略算了下,居然花了整一年。

    而曹操将献帝从洛阳迁往许昌,居然只花了大概半个月。

    这种动作,除了佩服曹操的霹雳手段我们还能做什么?!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董卓要迁都的时候,满朝文武都反对,最后在关东诸将的兵威之下才一路哭哭啼啼地去长安。

    可是曹操将天子从洛阳迁回许昌,连曹操和董昭都考虑到了大臣都不会同意,可是为什么曹操迁都就能如此顺利呢?

    一句话:朝廷经历了董卓、李傕、郭汜、张杨、杨奉诸人来来回回厮杀折腾,敢说话的重臣已经没几个了,剩下的一些杂鱼见了曹操就**发软,哪里还敢发表反对意见!

    事实上曹操担心的也不是目前朝廷中的人,他担心的其实另有其人,后面会一一说到。

    曹操入洛阳迎汉献帝是一件大事,但是我们还要强调,曹操将汉献帝从洛阳又迁回许昌,仍然是一件大事,而这件事不仅改变了东汉帝国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后来的中国历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为董卓和曹操不约而同地开了一个先例:军阀要想控制天子,不一定非要在朝廷里才能控制,必要的时候,他们也能把天子劫往自己的地盘。

    而曹操之所以果断迁都,主要是因为洛阳距离张杨和袁绍的地盘太近了,而且距离西边的李傕、郭汜旧势力也很近,而且洛阳不是他的地盘,一旦有些风吹草动,他很可能会被人堵死在洛阳。

    单从曹操采纳董昭的建议把天子迁往许昌这个事情本身来说,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因为张杨、刘表、袁绍等人不愿意奉天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想放弃已经经营好的地盘跑来洛阳,因为他们离开了地盘就等于鱼离开了水。

    他们想的虽然不错,但是却忽略了另一个可能:他们其实不一定非要来洛阳,像曹操那样先来洛阳再劫走天子也是可以的。

    虽然沮授等人也建议袁绍将汉献帝迁往邺城建都,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袁绍并没有采纳,这是典型的知而未行。

    曹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且把事情做成了,这才是知行合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曹操集团在处理迎汉献帝一事是充满智慧的。

    在洛阳的时候,曹操由于顾忌杨奉、张杨、袁绍等诸位大佬,还没有过分地给自己加官进爵,领司隶校尉和尚书事不算恶劣。

    可是到了许昌,那曹操在自己的地盘上就不客气了,于是在196年8月,曹操还领大将军,封武平侯,天子也“立宗庙社稷于许”。

    大将军这个职位,已经许久没有人敢做了,即使狂妄如董卓、李傕、郭汜,也没敢做这比三公还尊贵的大将军的位子,可是现在曹操刚把皇帝弄到身边,就自领大将军,已经摆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架势。

    曹操的这个行为彻底激怒了一个人,欲知这个人是谁,且看下文分解。

    典说|新快|-1011:27:56

    这个难说了。我个人认为刘备还是想效仿刘邦的。即在他取汉中后再北上下长安取关中地区。也就是诸葛亮隆中对正对他的胃口。要说打吴,风险太大。1、自己还没站稳脚跟。2、道义上说不过去,当初在荆州落脚也有孙吴的帮助。3、魏国独大。若要尽吞吴即使成功也是两败俱伤。魏国坐享渔利。4、曹操不是曹丕,他一定出兵。个人认为他帮吴打蜀更可能。即一旦开战,曹仁南下夹击乘乱取荆州,断刘备在荆州一路的归路。另一路则亲自去取汉中图西川。5、孙刘联盟尝过甜头。三家争霸更应该两弱打一强,而非两弱相争你死我活,最后被一强一举收了——

    呵呵,三国是曹刘孙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如果事事都按常理出牌,那不用打就先输了。

    孙刘之间因为荆州已经好几次差点动手了,他们的联盟关系远非想像中的牢固。

    强弱之势只是暂时的,如果刘备能速战速决解决吴,哪怕损失一部分川地,也是和曹操划江而治,强弱之势就改变了。

    你要说刘备丝毫没有吞吴之心,或者吴国没有灭蜀之心,那绝对是欺人之谈,因为周瑜在死之前就是想去打蜀的。

    我想刘备把关羽放在荆州,指望他打魏是不可能的,用他来镇吴最有效,可惜关羽会错了意,先和魏打起来,这是最可惜的。

    蜀国只有一个人坚决执行联吴抗魏战略,就是和吴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诸葛亮。

    典说|新快|-1011:32:48

    你的意思是让赵云做一辈子的中护军就是对他的重用?呵呵,而且做中护军和托孤有什么关系?——

    中护军可以监督诸将,此时赵云无疑是蜀军第一强人,这是刘备让赵云掌军的意图,可惜后来军权归诸葛亮。

    此外托孤时军权还归李严,都没诸葛亮的份,至于后来军权怎么到了诸葛亮之手,就不用说了吧。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