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伤不起!》:三国第一神贴,你没见过的高手对决!(每日更新)

正文 第18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典说|新快|-0413:00:57

    第117章

    虽然在历史上吕范的这件事迹都是作为美事来宣传的,并以此来褒奖孙策主明臣直。

    但是虽然吕范很忠诚,他做这件事也是为了孙策事业的长远发展,但是你要说吕范一点点私心都没有,那也未必。

    众所周知,吕范是最早跟着孙策的旧将,在孙策的系统之中,和他有同等资历的只有一个孙河,这个孙河本姓俞,本姓俞,后因孙策喜爱,赐姓孙。少时便为孙坚心腹从讨四方。

    由此来看,孙河算是孙策的家将,地位相当稳固,而吕范不一样,他既不是孙坚的旧将,也不是孙策的同乡,所以地位并不十稳固。

    而且在孙策的系统里,不仅还有程普、韩当、黄盖这一批孙坚留下来的宿将,还出了一个后来居上的奇人:周瑜。

    这个周瑜虽然资格没有吕范和孙河老,也不是孙坚的旧将,但出身很好,而且和孙策的个人感情太深了,吕范根本无法和周瑜争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吕范便使出了上面这个有点无赖的招数,自己以公义为托,自称都督,逼得孙策摇头苦笑,可是面对吕范做出的既成事实,也只好点头默认。

    从此,吕范便成了孙策部下的第一任都督,位置已经凌驾在程普、韩当、黄盖和周瑜之上,当然,这也只是暂时的。

    除了任吕范为都督,孙策还任张纮为正议校尉,张昭为长史,这个张纮和张昭,就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江东二张”,《资治通鉴》记载:(孙策)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及广陵秦松、陈端等亦参与谋谟。策待昭以师友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三国志·张纮传》记载:张纮文理意正,为世令器,孙策待之亚于张昭。

    由此可见,孙策对张昭、张纮这样的士大夫是多么礼遇有加,我认为,正是孙策不像董卓、李傕、郭汜那样除了军队一无所知,才最终能开创江东基业,尊重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张昭字子布,张纮字子纲,而张昭是彭城人,即今江苏徐州人,而张纮是广陵人,广陵也是徐州境内,所以有人会怀疑他们是不是亲兄弟。

    但是仔细考察之下,这二张其实不是兄弟,因为在东汉三国时期,徐州有广陵郡,还有一个彭城国,显然张昭是彭城国人,而张纮是广陵郡人,他们虽然都是徐州人,但中间还隔着郡县。

    张昭既然成为孙策将军府内的大总管,很多书信也是他代为处理,于是便深受北方士大夫的敬重,在他们的书信中多有称赞张昭的言辞。对此,孙策非但没有猜疑,反而潇洒地说:“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由此可见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样重要。而且孙策这句话还透露出一个信息,他是不甘于只做袁绍帐下一个将军,是迟早要成为齐桓公那样的霸王的。

    典说|新快|-0413:05:41

    总之,在公元195年,孙策打赢渡江战役赶走扬州牧刘繇之后,他已经瓜分了袁术的扬州地盘,已经彻底在江南立足了。

    而在公元195年末,北方的公孙瓒又出事了,使得袁绍的日子更加好过。

    事情是这样的,在公孙瓒杀了刘虞执掌幽州全境之后,他还被朝廷封为前将军,总督青、并、幽、冀四州军事,达到了他人生中的顶峰,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孙瓒的心境发生了变化。

    《后汉书·公孙瓒列传》记载:是时,旱、蝗,谷贵,民相食。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常言“衣冠皆自以职分富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兒。所在侵暴,自姓怨之。

    其实公孙瓒的嫉贤妒能在之前就有所体现,比如把刘备外放而不是放在中军系统内,对勇猛之士如赵云也是心怀狐疑,而在杀刘虞之后,他越来越像武大郎开公司,只能比他矮的,不能用比他高的,渐渐就走向了极端。

    而且他所说的“出身好的人都自认为他就该当官,即使我给他官当他也不知道感激,还不如用穷苦出身的人,这样他们还会对我知恩图报。”

    公孙瓒的理由肯定是歪理,但是也反映了世人的一种心态,即出身一般的人在得势后会比较仇视富人或者出身好的人,公孙瓒虽然出身还算不错,但是他早年是庶子所以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其实这种心态古往今来都不少见,比如朱元璋得天下后大肆屠杀官员,而仇富心理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发展到极致。

    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95年,刘虞的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督尉鲜于银等率幽州兵马想为刘虞报仇,因燕国(今北京大兴)阎柔素有恩义,他们便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

    这个阎柔后来成为曹魏政权在北方的重要边将,甚有威名,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阎柔招集鲜卑、乌丸等兵马,共得汉兵、胡兵数万人,与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败公孙瓒军,斩杀邹丹。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随鲜于辅迎接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共十万攻打公孙瓒,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公孙瓒所置长官,与鲜于辅、刘和兵联合,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坚守。

    看到这里,我们会觉得非常费解,公孙瓒在杀刘虞之前是何等英雄好汉,北平乌桓,南定黄巾,屡次与袁绍大战,虽然有胜有负但好歹还一度占据上风,而且在鼎盛时期势力遍及幽、冀、并、青四州,俨然成为北地霸王,可是在他杀掉刘虞自己做了老大之后,我们却惊愕地发现,公孙瓒军队的战斗力不仅没有提升,反而直线下降,现在袁绍都没有亲征,只是派了鞠义和刘虞之子刘和过来,再会合阎柔、鲜于辅等人,居然就能打得公孙瓒一点脾气都没有。

    原因何在?!

    昔日那个威名八面的“白马长史”公孙大将军到哪里去了?

    我们从后来者的角度看这段历史,只能推测,在公孙瓒杀掉刘虞之前,他还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即向着刘虞的方向靠拢,所以他东西南北四处出征立下赫赫威名,可是有一天当他杀掉了刘虞,真的自己做了老大之后才发现,原来当老大其实并没有想像中的舒服,而且当他执掌幽州之后,他还是没能打开那扇叫袁绍的大门,平心而论,公孙瓒勇则勇矣,但不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他和袁绍打来打去没有进展,渐渐地他也就不想再和袁绍打了,这也是后来他接受和袁绍的和亲的原因。

    总之一句话,公孙瓒壮志消磨了,在这个时候,昔日那个意气风发的战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些迷茫有些暮气的老军阀。

    而且再加上刘虞死后,公孙瓒自己不擅长政治经济,他治下的幽州越来越乱,人心不齐,战斗力就更加直线下降,这进一步增加了公孙瓒的暮气,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此时的公孙瓒便如同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已经难有作为了。

    其实英雄迟暮有一个显著的标志: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没事不再想刀头舔血了。其实这也是很多江湖大哥最后要做的事情。

    所以董卓老想着回长安,然后建了一个郿坞,李傕、郭汜也无心出长安作战。

    公孙瓒也不例外,他开始在幽州建造高楼。

    《后汉书·公孙瓒列传》记载:

    公孙瓚担心有人想害他,就在易河边上挖十余重战壕,又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筑有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丈,公孙瓒自居其中,以铁为门,斥去左右,令男人七岁以上不得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又囤积粮谷三百万斛。公孙瓒又让妇人习为大声,使声音能传出数百步,用来传达命令。公孙瓒又疏远宾客,致使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猛将都渐渐疏远了。从此以后,很少出来打仗。

    当别人问公孙瓒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公孙瓒说,“我以前在塞外驱逐胡人,在孟津扫灭黄巾军,那个时候,我以为天下可指麾可定。可是直到现在,发现天下的战争才刚刚开始,我感觉这已经不是我能参与的了,不如休兵力耕,来度过现在的荒年。兵法上说百楼不攻。现在我的军营建造高楼连接千里,积谷三百万斛,先靠着这些等待天下形势的变化再说吧。”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