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伤不起!》:三国第一神贴,你没见过的高手对决!(每日更新)

正文 第8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2-0708:21:28

    第71章刀兵再起:朱俊英雄老矣

    《后汉书》清晰地记载了董卓对朱儁(儁同“俊”,为了打字方便,以后改称朱俊)的猜忌,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董卓猜忌归猜忌,但是对朱俊这位大佬还是相当客气的,居然把他捧到自己副手的地位。

    从董卓对三位平定黄巾的大佬都没有真下杀手的情况来看,再次印证了我对于董卓不是凶残到底的论断。

    但是朱俊此人和皇甫嵩比起来更有骨气,他不怕得罪董卓,直接拒绝了董卓让他做副相国的任命。

    既然不想与董卓同流合污,作为职业军人朱俊来说,就只能找机会和董卓干一票了。

    事实上朱俊也等到了机会。

    那就是当董卓入关去长安的时候,把他留下来镇守洛阳。

    我们知道,洛阳后来是被孙坚打下来了,但和孙坚发生过战斗的有董卓和吕布几路人马,那朱俊的军队在哪里呢?

    《后汉书·朱儁列传》记载:而俊与山东诸将通谋为内应。

    从这里,我们不难推断,在孙坚攻占洛阳的前后,朱俊的军队根本就没有和孙坚打仗,而是向长安方向撤退了,而且他还和孙坚合谋去打董卓,而朱俊情愿作为内应。

    本来这是大好事,但我们知道,孙坚本人也因为袁绍的骚.扰没能在洛阳呆多久。

    孙坚既然无法向长安进兵,那朱俊的人马就成了一支孤军,而朱俊与孙坚的密谋早晚会被董卓发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俊担心他会被董卓的军队进攻,于是干脆连官也不要了,带着残部跑路去了荆州。

    朱俊是董卓留下来防守洛阳的,却临敌叛.变,让董卓的心为之一凉,可是这也怨不得别人,只怪董卓在对待汉朝老臣方面太仁慈了。你看的没错,我说的就是仁慈!

    2011-12-0708:22:31

    既然朱俊指望不上了,董卓又派了另外一个叫杨懿的人担任河南尹,前来防守洛阳。

    这就没意思了,虽然朱俊的人马不多,不敢和董卓大军硬来,但是打一个小小的杨懿还是没有问题。

    于是朱俊又挥师回头,把杨懿赶跑了。

    虽然朱俊暂时又回到了洛阳,大概洛阳周围被前后几支部队打来打去,又被董卓、吕布搜刮一空,实在住不下去,于是朱俊也没有驻扎在洛阳,而是驻扎在洛阳东边,靠近郑州和开封的中牟这个地方。

    朱俊在中牟这个地方,不但驻扎下来,还发表了一篇讨董檄文,号召周边郡县起兵讨董。

    我们前文说过,在董卓刚入洛阳时,关东十三路诸侯会盟讨董,打的就是“三公移书”的名号,但是当时的十三路诸侯官位都不太大,了不起就是个刺史太守。

    但是朱俊不一样,他自己就是“三公”级别的中央高官,而且是平定黄巾军的三位大佬之一,威望遍及天下,所以他振臂一呼,虽然二袁、曹操、刘表这些已经成了气候的军阀们没有买帐,但是大部分州郡看在朱俊的老脸上,还是派了一些人马过来。

    而响应朱俊最为热烈的,是一个也许很多人有些意想不到的人:徐州刺史陶谦。陶谦一口气给朱俊送来了三千精兵。

    陶谦在汉末群雄中有些另类,你说他不行吧,他屡次出了些风头,和曹操、刘备这两位都颇有渊源。

    你要说他行吧,他仿佛一直是个老好人的形像,在《三国演义》里也被罗贯中弄成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事实上,就是史学界,对陶谦的评价都非常矛盾。

    2011-12-0709:09:16

    《后汉书·陶谦列传》记载:而谦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别驾从事赵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见疏,出为广陵太守。曹宏等谗慝小人,谦甚亲任之,良善多被其害。

    《三国志·魏书·陶谦传》也说:陶谦昏乱而忧死,张杨授首于臣下,皆拥据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无可论者也。

    基本上来说,《后汉书》和《三国志》都对陶谦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也被《三国演义》所采纳并渲染,最终弄出电视机上的陶谦形像。

    但是有一部书,却给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陶谦,这本书是三国时期吴国史官韦昭编写的《吴书》。

    《吴书》上记载了吴国名臣张昭给陶谦写的哀辞:“猗欤使君,君侯将军,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憬憬夷、貊,赖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宁……哀我人斯,将谁仰凭?追思靡及,仰叫皇穹。呜呼哀哉!”

    从上面的悼词上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倍受推崇和赞扬的陶谦。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