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伤不起!》:三国第一神贴,你没见过的高手对决!(每日更新)

正文 第6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1-2507:30:46

    第一,敌人围了他二百多天,这不像是在中原,有其他城市可以供应军粮,乌桓等少数民族也没有余粮,围城久了自己也人困马乏,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解围而去;

    =====================

    很抱歉,这里有笔误,现更正为以下:

    第一,敌人围了他二百多天,这不像是在中原,有其他城市可以供应军粮,乌桓等少数民族也没有余粮,围城久了自己也人困马乏,于是解围而去;

    2011-11-2508:31:43

    此外,刘彻生于公元前157年7月14日(农历汉文帝后七年六月丁未日),公元前141年3月21日登基。刘彻的母亲王娡进宫前曾嫁作金家妇,生有一女。刘彻的外祖母听了算命的话,将她从金家带走,进与皇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汉武帝的小名可能就是王美人自己起的,这个王美人的文化水平,大家自己看看吧。

    2011-11-2510:04:53

    第59章是非曲直:史书未可全信

    谈到《后汉书》和《三国志》对公孙瓒的褒贬不同,虽然有些枯燥,我在这里还是想谈谈不同的史书对同一个人物的记载和态度会差异到何种地步。

    因为这涉及到官方史书的真实性。

    拿陈寿所撰的《三国志》来说,虽然和《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在史学界地位相当崇高,优点我就不说了。

    但是对于《三国志》的缺点,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置疑,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缺点1,说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

    按照这个推论,那就是陈寿对魏的态度会比对蜀和吴要好,即“尊魏贬刘”,而且这种结论还有一个支持,就是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

    缺点2,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

    针对这一点,我们还要说明三小点:

    (1)陈寿虽然是蜀国人,但是他在蜀国是不得志的,因为他和蜀国的权臣黄皓一直有矛盾,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不仅陈寿在蜀国不得志,陈寿的父亲和诸葛亮还有些过节。据传,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失街亭以后,陈寿的父亲和马谡一样受到处罚,马谡被诸葛亮让刀斧手杀了,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经典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陈寿的父亲也受到髡刑的处罚,就是削发,剃去头发,这在当时是种极具污辱性的处罚,然后逐出军营。

    (3)陈寿的师傅是蜀汉大儒谯周,曾任蜀国的光禄大夫。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反对诸葛亮出兵北伐,是有名的反战派,最后邓艾伐蜀,就是他力劝刘禅开城投降的。这点和东吴的张昭很类似,面对强敌都认为不可胜,应该尽早投降,避免部队和百姓的无谓伤亡。陈寿作为其得意弟子,自然把老师的那些理论和观点牢记在心,并奉为经典。

    从以上三小点,我们可以看出,陈寿及其父亲、老师对蜀国的态度可能还没有对晋好,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一点。

    缺点3,陈寿的个人品德有问题。

    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议者以此少之。”

    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

    不管陈寿到底有没有索贿,我们要说,陈寿既然是个人,就有七情六欲,偶尔有个人因素影响到史书撰写,这是难免的,只要《三国志》绝大部分真实服众,陈寿的贡献就已经完成了。

    缺点4,陈寿受后人批评的另一弊病是书中时有曲笔,多所回护。说白了就是批评陈寿在修史时对当权人物曹操、司马懿为之回护。持这种观点最主要的人有唐朝的刘知已和清朝的史学家赵翼。根据他们的观点,陈寿的《三国志》过度美化了曹操和司马懿。

    对于第四点,我想说的是,陈寿是晋人,他美化司马懿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不可能直接攻击当朝的皇族领袖,这一点没有问题。

    但是他有没有如刘知已和赵翼所说的美化和回护曹操呢?!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