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33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2317:17:02

    唐军初战,却很不顺利。

    二月十九日,燕军将领安守忠率军攻击武功东郊,官军兵马使郭英乂迎战,失利。郭英乂的双颊被叛军的利箭**穿,血染战袍,只得忍痛逃走。

    兴平军使,兼凤翔都司兵马使王难得看见官军败绩,决意坚守自己的营垒,拒绝救援,最后也难以支撑,只得落荒而逃。关内节度使王思礼见两军失利,独木难支,也撤退到扶风郡。叛军乘胜追击,游击至大和关(今陕西岐山南)一带,离凤翔仅仅五十里。

    李亨驻跸的凤翔大为震动,唐军大惊而戒严。

    二月二十二日,郭子仪遣其子郭旰及兵马使李韶光、大将王祚从河东渡河攻打潼关,击败叛军,杀五百余人。不料,安庆绪派兵援救潼关,郭旰等大败,死王万余人。李韶光、王祚皆战死,仆固怀恩抱着马头渡过渭水,退保河东,才逃得一命。

    与叛军的初战不利,令官军将士沮丧不安,心灵上一直残存下了阴影。

    可是,李亨还是急于夺取长安。

    三月二十三日,叛军大将安守忠率领骑兵二万攻打河东,郭子仪率军击退之,杀叛军八千人,俘虏五千人。但郭子仪的人马也伤亡惨重,十分疲惫。

    四月,李亨继续固执己见,不接受李泌的建议,打算派军攻打长安城。

    于是,李亨任命郭子仪为司空,兼天下兵马副元帅,坚持把郭子仪的全部人马从河东调回,派他率军迅速前来凤翔,然后让郭子仪率领大军直接强攻长安。

    四月十三日,燕军将领李归仁,率领骑兵五千人,在三原(陕西省三原县)的北郊拦截郭子仪援军。

    郭子仪派部将仆固怀恩、王仲升、浑释之、李若幽伏兵白渠留连桥。叛军中伏,官军几乎把李归仁的大军全部歼灭。李归仁游水侥幸逃走。

    五月,郭子仪跟关内战区(陕西省)节度使王思礼,在西渭桥会师,进驻潏水西岸。燕军大将安守忠,李归仁率军驻扎长安西郊清渠。两军对峙七天,官军无法前进。

    五月六日,燕军将领安守忠假装撤退,郭子仪不知是计,下令全军追击。燕军用敢死队九千人组成长蛇阵,迎击官军。

    官军猛攻燕军,燕军长蛇阵霎时变成了首尾两翼,夹击唐军。官军两面受敌,大败。判官韩液,监军孙知古都被燕军生擒。官军损失惨重,军需物资,武器全部抛弃。

    官军再次失利,郭子仪只得率军败退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驻守,请求朝廷贬斥。李亨的驻地凤翔郡再次震动,中外戒严。

    五月十七日,朝廷贬郭子仪为左仆**。

    那时,唐朝廷的仓库空虚,没有积蓄,李亨只得依靠官职爵位来作为将士们的赏赐。等到郭子仪清渠之败后,朝廷只得以官职爵位来收集散兵,官职爵位泛滥贬值。

    5

    当初,天宝十四年(755年)时,在安禄山发动叛乱的紧急关头,李隆基提拔朔方(唐方镇名,镇治在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

    没过多久,郭子仪就被朝廷升任为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兵东讨叛军。

    郭子仪接到李隆基的旨令以后,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

    至德元年(756年)四月,郭子仪率领的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北方重镇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败叛军薛忠义,坑其骑兵两千人。

    不久,郭子仪又派遣别将公孙琼岩率两千骑兵攻击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大获全胜。

    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官军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的军事行动无法实现,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缓解了朝廷军事上的危急,郭子仪一战成名。

    捷报传到京城长安,朝廷内外人心稍安,郭子仪以功加授御史大夫。

    接着,朝廷命郭子仪回到自己的基地朔方郡,补充兵员,打算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

    郭子仪当时上书朝廷,坚持认为,必须首先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补给线以后,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朝廷认为,郭子仪的这一出击方向的选择是正确的,表示了同意。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经郭子仪的推荐,朝廷又任命郭子仪的部将李光弼(契丹人)担任河东节度使,去开辟第二战场。

    天宝十五年(756年)初,郭子仪分了一万军队给李光弼,送他出征。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了七座县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郡。

    叛将史思明闻讯,率五万大军从西而来,包围李光弼于常山郡。双方展开激战持续四十多天。李光弼军力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他只得派人向郭子仪求援。

    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郭子仪急率马邑之战的得胜之师东进,火速驰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合,以十万官军,与史思明的叛军会战于九门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大获全胜。

    史思明新败后,又收整了五万叛军,退守博陵。博陵是河北重镇,易守难攻。郭、李两部久攻不下,郭子仪决定退守常山郡,采取先疲后打的战略,转战歼敌。

    史思明求胜心切,采取了跟踪追击的策略,企图重创唐军。“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仪将计就计,亲选五百精锐骑兵,交相掩护,牵着史思明的叛军的鼻子疾速北进。

    史思明不知是计,一连追了三天三夜,已经筋疲力尽。追到唐县时,史思明叛军才发现前面只有五百官军骑兵。

    史思明叛贼方知上当,但大军已经人困马乏,无力支持。郭子仪乘史思明疲惫不堪之机,返军掩杀。官军大败史思明于沙河,又打了—个大胜仗。

    贼首燕帝安禄山忽闻败报,心惊胆寒。他急忙从洛阳抽调二万兵马,派蔡希德北上增缓。安禄山又调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令牛廷蚧率领南下助战。叛贼援军,会合史思明的五万叛军,准备卷土重来。

    郭子仪这时正驻扎在恒阳(今河北曲阳)。他见贼兵兵锋甚锐,兵力大增,欲求决战,便仍然决定采取疲敌战术。

    因此,郭子仪下令加紧修缮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严阵以待。郭子仪果断采取了“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夜袭其幕”的战略,使叛军欲战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伤了敌人的锐气。

    郭子仪的扰敌战术,更是使使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

    叛军终于被拖到了极度疲劳的境地,郭子仪见有机可乘,就对李光弼说:“光弼啊,如今,敌已疲惫,我们可以好好地收拾盗匪了。”

    于是,官军在嘉山(今河北定县)摆开了战场,布好战阵,严阵以待。这时,史思明等叛将也率军列阵而至。

    见叛军进入官军的埋伏圈,郭子仪指挥若定,立即挥军攻击。唐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大破叛军。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很快崩溃,只有四处溃逃。

    叛军主将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暴虐之气,吓得慌不择路,只想逃离。恐惧中史思明坠下了战马,丢掉了头盔,连靴子也跑掉了,实在是狼狈不堪。他光着两脚,拄着一条断枪,才侥幸逃回了博陵。此战役,叛军被斩杀四万多人,生擒五千余人,损失战马五千余匹。

    接着,郭子仪指挥官军乘胜追击,进围博陵,声威大振。

    嘉山一战的胜利,对唐朝廷的军心民心都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河北十多郡,自发集结武装,支援和响应官军。敌占区的军民也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朝廷。

    安禄山丢失了河北,则后方的交通线就有可能被官军切断了。那些叛军将士,家在范阳的,都惶惶不安起来,忧虑自己后退无路,全军覆灭。当时的局势,确实对朝廷平叛极为有利。

    就这样,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的辉煌战绩,很快扭转了安禄山叛乱之初,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平叛的战争形势。

    此时,郭子仪又上书朝廷,提出了坚守潼关,挥军北上,直捣范阳叛军老巢的方略。如果朝廷当时那个采纳这个战略的话,那么平定安禄山的叛乱则指日可待了。

    然而,最高决策者李隆基却没有能够听进郭子仪的正确建议,却对国舅杨国忠的建议却言听计从。最终,造成了潼关失守,朝廷战事陷入困局。叛军终于从困境中得以解脱,使平叛战局急剧恶化起来。

    郭子仪、李光弼听说潼关失守,皇帝西幸的消息,知道一力难支,遂撤兵坚守井陉关。

    于是,河北大部分郡县再次落入了叛军的控制之中,平叛形势越发扑朔迷离。

    七月,李亨在灵武郡即位,八月,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步骑兵五万人,从河北回到灵武

    6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