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12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4-1917:52:50

    第二十三回李适驾返京师李泌官拜常侍

    1

    李适终于重新回到了京师长安。想起从前的颠沛流离的日子,他是又惊又喜。

    回到皇宫,每逢闲日,李适就大宴功臣,赏赐十分丰富。那时,李适内心还心存感激。功臣中,李晟功劳居于第一位,浑碱居于第二位。其他将领,宰相,依次按功劳大小予以赏赐。

    李适并没有真正反省兵变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自己的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偏听偏信,就在于他自己不当的施政措施。他内心对功臣们的猜忌之心不仅没有因此减弱,反而是越发强烈。他几乎天天都如芒刺在背,时刻担心身边会再次出现新的朱泚或李怀光。

    朱泚,李怀光等将领的反叛,使他对手握重兵,功勋卓著的将相们是更加地不放心。所以,他总想寻找恰当的机会,寻机收回功臣们手中的权力,尤其是兵权。

    2

    26日,李适在兴元避难时就紧急征召的杭州州长李泌同睦州州长杜亚,一同回到京城,前来拜见皇帝。

    面对着同父祖都有着密切关系的李泌,李适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有些崇敬,有些慰藉,还有些畏忌。

    李适反省自己施政的错误,终于认识到,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身边,确实没有可以帮助自己运筹帷幄的有用之人。当初,父祖是那么尊崇李泌,想来,他一定会尽力辅佐朕的。

    经过朱泚,李怀光等的变乱,李适越来越感受到身边确实需要一个能同自己推心置腹商讨国事的人。陆贽虽也机智过人,但他说话太直,有时弄得自己很伤面子,甚至可能会因此丧失自己做皇帝的威信。

    现在,唯有李泌是最为恰当妥帖的人。他经历过多年中央朝廷职务和地方政府任职的锻炼,无论是他的才干魄力,还是他的经验的老到,都是无人能够超越的。“的确应该对先生委以重任,时常听听先生的建议!”李适在心里思量。

    李适考虑再三,终于在李泌回到京师不久,就果断做出决定,任命李泌担任左散骑常侍,杜亚担任刑部侍郎。

    3

    李泌每天就到监督院值班,随时准备接受皇帝的召见和咨询。

    重新回到京师长安,李泌是百感交集。

    皇上的父祖给予了自己太多的恩宠和信任,使自己不得不感恩图报。自己是南岳衡山第一位被皇上钦赐的隐士。肃宗先帝曾经专门为自己在南岳烟霞峰下兜率寺侧建房,名之为“端居室”。(后人称之为“邺侯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书院。)让自己在此过了逍遥自在的十二年(757年~768年)的修身养性、纵情山水、博览群书的生活。

    那里的端居室里有着自己的私人藏书馆,还有着三万轴的藏书。山中读书的岁月给自己留下了难忘而又美好的回忆。

    自己曾随玄和先生张太虚学习道教秘文,又与懒残和尚(明瓒禅师)等高僧交往甚深,著有《养和篇》和《明心论》。自己还著下了诸如《复明堂》、《九鼎议》(一说二者为一篇)、《建宁王挽歌词》、《八公诗》等“文集二十卷”,写下了自己的心得。

    闲暇时候,自己练练书法,至今福严寺侧的石壁上,尚有自己写下的“极高明”三个大字。

    衡山学道期间,自己虽然吃了不少的苦,曾经“山居累年,夜为寇所害,投之深谷中。及明,乃攀援他径而出,为槁叶所藉,略无所损”,但自己还是觉得很是值得。当时如果不是山谷中的枯叶厚,自己差一点儿就被贼人摔死。

    多年学道,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自己在道术上已经很有心得。自己的一些独特的隐居方式也为后人所效仿,这使自己深为得意:自己“每访隐选异,采怪木蟠枝,持以隐居,号曰养和,人至今效而为之,乃作《养和篇》,以献肃宗。”

    一想起纷乱无序的国事,李泌就十分忧急。

    自己提出的彭原方略深得皇上的赞许,自己也反复告诫肃宗帝“无欲速”,要着眼于长久。目的是要把叛军赶出自己的老巢,一网打尽,不留后患。

    这一计划也得到肃宗帝的认可,但后来肃宗帝却急功近利,坚持先收复京师长安,洛阳,结果把叛军赶回了河北,从而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遗患无穷。

    自己当时虽然没有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正是这种与皇上极为亲密的关系,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

    两京收复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明哲保身,也由于平叛的大局已定,自己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进衡山修道。蒙皇上“有诏给三品禄,赐隐士服,为治室庐”,再次蒙受了皇上莫大的恩赐。

    想起自己的遭遇,李泌不由得苦笑了几声。

    自己的处世原则还算圆通机智,但不知为什么自己依然不能避免奸佞们的嫉恨和打击呢?自己处处表现出神仙家的本色,时刻以世外神仙自居,甚至不惜以荒诞的形式宣示于众,就是想让同僚们清楚,自己的根本兴趣不在于人间,而在于仙界啊!这样—来,与世俗之人就会少一些利益纷争,少几分摩擦,自己也就安全一些。

    在玄宗帝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嵩山的自己就曾经上书玄宗帝,议论时政,受到玄宗皇帝的重视,“令待诏翰林,仍东宫供奉”。

    自己却遭到了国舅杨国忠的嫉恨。他诬告自己所写《感遇诗》,实在是在讽刺朝政,结果自己竟然被官府送往蕲春郡(今湖北省蕲春县)安置。

    一气之下,自己干脆脱离了官府,“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在代宗帝时,皇上任命自己为翰林学士,并勉强自己吃肉,还为自己娶了朔方故留后的甥女崔稚儿为妻。可是,当时的权相元载认为自己不肯依附他,留在朝廷对他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他就在重用人才的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把自己赶出了朝廷。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被诛,自己又被皇上召回,却再一次受到宰相常衮的排斥。他先让自己到澧朗峡(在今湖南省澧县)当团练使,不久,又把自己调任杭州做刺史。

    自己的屡蹶屡起,虽然主要得力于自己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但皇上父祖的恩赐总是令人感激涕零。

    每次自己被奸佞们赶出朝廷,虽然自己没并没有多少怨心,也的确没有多少怨言,但如果没有皇上的信任和宠爱,自己也永远不可能东山再起。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