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11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4-0310:17:58

    第二十回陆贽上疏言国事希烈僭狂称天皇(1)

    1

    经历了泾原兵变的考验,李括渐渐地有了一些愧悔和醒悟,他开始试着思忖反省自己的处事方法和施政方针。

    一天,李括与翰林学士陆贽就这些问题聊了起来。

    陆贽,于754年初,出生在浙江嘉兴一户普通农民的家庭里,字敬舆。他从小就聪明好学,聪慧早熟。十八岁就进京参加殿试,一举考中进士。

    那时,安徽寿州刺史张镒为人忠厚,秉公执法,人民对他的评价较好。陆贽亲自登门前去拜访,二人见面就成为了知己,无话不说,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他们在一起海阔天空地神聊,涉及天文地理、为人处事、社会政治等等,整整谈了三天三夜,两个人成为了忘年之交。

    临别时,张镒知道陆贽的家庭贫困,就送给陆贽钱百万,作为见面礼。陆贽却分文未取,最后只收下张镒赠送的茶叶一包。

    不久,陆贽就被朝廷授为陕西渭南的县尉。

    陆贽性格爽直,忠君爱民。人们赞扬其为“谏诤数百篇,都从仁义道德,治理国家的高度讥陈时弊;或是从建立法制,依法治国等方面向皇帝进谏,其为人忠心耿耿。”

    当初,李括继位不久,很想振兴朝廷。于是,他就派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到全国各地去检查地方吏治等综合社会问题。

    临行前,陆贽请求皇帝向这些检查人员提出具体的要求:即“五术、八针、三科、四赋、六德、五要。”等等,其总的精神就是要求派出的检查人员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接触具体的问题,以察看地方官的政治得失,工作成绩,作为朝廷评价官员的准则。

    “八针”就是检查各地户口数的增减,以示官员对人民是爱护还是暴掠;视土地之增减,以视察官员对农桑是否重视;视狱中囚犯的多少,知其执法情况以及社会治安的状况;视学校之兴废,知其对教育的重视。这些都是针对当时检查官走马看花、不深入实际而提出的检查要求的具体建议。

    后来,陆贽得到了皇帝李括的赏识,升迁为监察御史。

    那时,边关、内地战乱不断,皇帝李括拜陆贽为翰林学士,侍奉皇帝左右,希望陆贽能够为帝国的振兴献计献策。

    陆贽为人正派,从不阿谀奉承,说话直言不讳,往往直击皇帝李括的忌讳。李括对他的意见和建议,表面答应,信服,但实际上却很少执行。

    2011-04-0513:19:36

    2

    经历朱泚之乱,李括出逃至奉天避难,陆贽也随皇帝出奔。

    李括经此折磨,有些觉醒,决意悔过自新。于是,他决定认真听取陆贽的建议。

    李括也深刻了解陆贽的忠君爱民,一心为国。因而,他便耐心地询问陆贽:

    “先生啊,当今国事,何事为急?”

    陆贽回答道:“陛下啊,微臣以为,当务之急就是鼓励群臣直言进谏,直言国家之利弊和得失。作为一国之君,更应察纳雅言,聚集天下人的智慧为自己的智慧。”

    李括不以为然地说道:“先生啊,你多次上书进谏之事,朕没有能够全部采纳,这应归罪于朕。但臣下们的建议中,他们大多只是一些道听途说的言语,实在不值得朕认真听取。今后好了,朕一定接受先生的意见,无论对错,都虚心听从群臣的进谏。”

    陆贽劝谏道:“陛下啊,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其中的道理,陛下想必深知。微臣以为,哪怕是道听途说的传说与建议,也会有他存在的价值。如果上面做皇帝的能够做到诚信,以诚信待人,那么下面臣子们也能上行下效,推诚直言,共商国是。只有君臣一致,国家才能得到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爱卿啊,常言道,‘患难见真情,板荡识忠臣’。经历奉天之乱,朕对人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认识,也深感朕的确有诸多不是。但是,先生啊,朕刚才问你的是,目前朝廷最急切的事,应该是做什么呢?先生一向才智过人,切盼先生指教。”李括依然固执己见,他以为陆贽没有弄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再次询问。

    “陛下虚心下问,微臣深感荣幸!闻知陛下对自己的真诚的责备,微臣甚感欣慰。

    请恕微臣直言。微臣以为,不久前,发生的祸乱,根本原因就在于君臣上下严重的隔阂。所以,微臣还是那句老话,希望陛下能够接近部属,虚心地接受他们的规劝,不要偏听偏信,这样做,才能不至于受到奸佞们的蒙蔽。则天下幸甚,苍生幸甚!”

    听了陆贽的规劝,李括依然自以为是。

    李括阴沉着脸,面色冷漠地淡淡地说道:

    “爱卿啊,朕并非如你所说,不肯接受臣属们的意见。朕一向要求臣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并且能够随时随地虚心地接受臣下们的建议。朕也常常深刻地责备自己,反省自己啊!

    怪只怪那些臣下们啊,他们根本不能认真领会朕的旨意啊!

    而且,以前奉天发生的那些灾难都是上天的旨意,根本就不关人事啊!先生说的,恐怕并不是什么最急切的事啊!

    朕以为,当前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怎样解决朝廷的财赋,以及军队给养的问题。朕坚持以为,爱卿说的,只是一些枝节末梢的问题。”

    陆贽十分惊异皇上李括的想法。他不想在朝堂上公开地反驳皇上,伤害皇上的面子。

    退朝后,他立即回家书写奏章,再次向皇上上书,提出自己对于国事的建议:

    “陛下啊,当初,皇帝登极之时,满怀雄心壮志,立志统一全国,恢复祖先基业,雄心勃勃,实在可喜。所以,不久,陛下就出军四方,打算征讨剿灭叛逆。

    可是,作恶的首领田悦,李纳等还没有完全被消灭,叛逆的朱滔,李希烈又相继作乱,兵连祸结,将近三年。

    在这三年里,征兵的事情每月都在发生并增加,赋税更是越发严重,黎民百姓生活窘迫,水深火热。内从中央,外到边境,出征士卒有随时丧生的忧愁;留在家乡务农经商的平民,则随时都有被诛杀勒索的困苦。

    因为这些缘故,人民无法生存,只有铤而走险,苟延残喘,才导致叛乱不断发生。怨恨与诽谤才如火如荼。全国亿万的人民,都警觉到局势随时都会爆炸。只有陛下一人,独处皇宫大院之中,觉得四周一片宁静,竟没有任何不妙的感觉。

    于是,朝廷的失误的政策措施,促使凶暴的士卒,擂动自己的战鼓,在京师重地,公然横行。光天化日之下,他们冒犯宫门。

    这些事件,岂不是给了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我们的疏漏,挑衅百姓与朝廷离心离德的机会吗?

    近年以来,政府不断地东征西讨,四处征伐;法令也日渐严厉苛刻,天网恢恢;财力已经枯竭,朝廷却依然竭泽而渔。

    人民惊疑恐惧,好像生活在惊涛骇浪之上,心情汹涌,不能有片刻的安宁。上自中央高官,下至荒村的小民,他们和自己的亲戚朋友们日夜聚在一起,不停地磋商和讨论,都在忧虑将要发生的动乱。

    果然,不久,泾原战区士卒即行兵变,不出大家所料。

    所以,微臣坚持以为,当前,陛下最重要,最急切的事情,莫过于首先了解你的部属和人民的心意。对大家所喜爱的,立即实施;对大家所厌恶的,立即摒弃。

    如果君王的喜爱和厌恶与人民的一致,天下自然就会归心。国家是治是乱,全看如何凝聚人心。那些轻视一介小民的人,视小民如草芥者,必将失去民心,成为独夫民贼。

    尤其在当今时代,动荡混乱之时,社稷正处危困疑难之际,更应当重视人民的心愿。人心归附,就能巍然屹立;人心背弃,就会土崩瓦解。

    陛下怎么可以不体察民情,不明察秋毫,不跟人民同爱同恨,利用人民的向心力来安邦治国呢?这正是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

    结合天下人的智慧来完成自己的智慧;顺应全国人民的心意来推广教化,发号施令。则君臣同心,谁人不服?远近一致拥护,谁去叛乱?有些事表面看起来愚昧,但却是正道;有些忧虑听起来很是迂腐平常,但是很重要。”

    然而,奏章送上去十天,皇帝李括却没有一点反应,也不再过问陆贽上疏的事。陆贽又忧又急。

    看到皇上昏庸愚鲁而又刚愎自用如此,陆贽也有些无可奈何。但看见国事如此不堪,他又于心不忍。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