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2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1-1519:24:29

    11

    李亨刚刚兴冲冲地回到行宫,张良娣就上前侍候并急切地问询。

    “皇上辛苦了!看皇上的样子,很是高兴!皇上啊,难道是稚儿的事情办成了吗?”

    李亨语气轻柔地安慰道:“爱妃不要着急啊!稚儿的事情只有慢慢来才是!朕恐怕这件事最终还是不行啊!先生怕自己的年纪大,拖累了稚儿,耽误了稚儿青春。结果,他没有同意与稚儿的这件事,只同意辅佐朕完成平叛大事!”

    “真是不识抬举!难道我张家的女儿配不上这个臭道士么?有多少公子王孙想和我们张家结亲,我们都婉言谢绝!我张家女儿连皇上都配得上,难道还配不上他吗?这个可恶的臭道士!”张良娣感到伤了自己的面子,非常气恼地说道。

    李亨急忙委婉地解释:“爱妃啊,李泌先生并不是这个意思啊!他并不是瞧不起稚儿!先生乃世外高人,一心向道,他不愿招惹人间的烦恼。

    因为他曾经说,他协助朕成就大业后,就将回山隐居。所以,他怕耽误了稚儿的青春啊!因而没有同意!请爱妃在稚儿面前婉言地谈及此事吧!王侯将相,公子王孙多的是,还怕找不到合适的人家嘛?稚儿的事情,朕今后一切为她做主就是!”李亨急忙安慰怒气冲冲的妻子。

    12

    “皇上,姑姑,你们就不要为稚儿操心了!稚儿虽然还小,但稚儿懂得这些!稚儿并不责怪先生!”稚儿不知何时流着眼泪冲了进来。

    “可是,我却是非先生不嫁的!先生去做道士,我就去做道姑!反正,他是我喜欢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男人!别的男人我是一辈子都是看不上眼的。”稚儿意志坚定地说道。

    说完,稚儿就哭泣着冲出了门。

    “真是个不懂事的丫头啊,都十四五岁了,还是那么孩子气!我到要看看,这小妮子将来到底嫁不嫁人!我倒真还不信,我们张家女儿连皇上都看得上,怎么还会嫁不出去!”张良娣也赌气地说道。

    “爱妃啊,你到真有些不了解稚儿的个性啊!爱妃啊,你有空就多陪稚儿聊聊天吧,疏解一下她的任性!稚儿的性格非常执着,朕怕她会看不开这件事,钻进死胡同里去!”李亨有些担心地对张良娣说道。

    13

    突然,紧急的军情急报传来,令李亨大吃一惊,有些手足无措:同罗部落酋长阿史那从礼突率蛮胡部落军数万人,在北方集结,与安禄山叛贼呼应,准备攻击皇帝所在的朔方战区。

    李亨急忙召集令文武大臣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最后,会议一致决定派大将郭子仪,仆固怀恩率军讨伐同罗部落酋长阿史那从礼率领的蛮胡部落军。

    仆固怀恩,乃铁勒族仆骨部人,他本是铁勒九大姓之一仆骨部,因音讹为仆固,遂以部落为姓。

    历史上,仆固部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一直是“时叛时降”,其祖先最早为匈奴别部,后又曾经成为突厥的臣属。

    太宗贞观二十年,包括仆固部落在内的铁勒九姓附唐,仆固家族遂几世为金微都督,到仆固怀恩这辈,已历四世。因为世袭武职,所以仆固怀恩对征伐战斗非常内行,他“晓识戎情,部分谨严”,是个高度汉化而又通晓边陲各少数民族内情的著名将领。

    安禄山叛乱之初,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及其以东地区连败叛将高秀岩、薛忠义等部,在马邑斩杀七千多叛军。

    天宝十五年(756),仆固怀恩又配合李光弼战于常山(今河北正定)南北诸县,数次挫败史思明部。七月,随郭子仪赴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保卫新皇帝李亨。

    由于安禄山引诱同罗部落叛变,仆固怀恩就在郭子仪指挥下率军迎击。

    于是,大将仆固怀恩任命自己的儿子仆固玢做前锋,领军突击同罗部落酋长阿史那从礼的蛮胡部落军。

    然而,起初的战事极为不利。前锋仆固玢率军作战,全军覆灭,仆固玢也兵败投降。前线告急,人心惶惶,全军震恐。

    不久,仆固玢趁蛮胡部落军不备,独自逃回。

    仆固怀恩勃然大怒,下令把自己那个曾经降敌的儿子仆固玢在阵前斩首示众。

    各将领见主将仆固怀恩大义灭亲,斩杀亲子,无不为之战栗。

    仆固怀恩立即下令全军奋勇攻击。

    从此,所有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奋起进军,无一人敢于临阵脱逃或者后退。官军遂击破阿史那从礼率领的同罗蛮胡部落军,收缴器械、驼马无数。

    经过这次危机,李亨深感自己的兵力不足,大受威胁。于是,他决意准备向外族借兵,以扩张军队的声势。

    所以,与同罗部落军的战事刚刚结束,他就立即派使者前往回纥及西域诸国求援,允诺回报丰富的赏赐给蛮族的援军。

    但远水难解近渴,不能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令李亨忧心如焚。

    2011-01-1611:40:33

    14

    李亨在宫中思索,徘徊,寻找解决的方法,但却久无良策。

    于是,他立即派李辅国前去请来李泌会商对策。

    “先生啊,朕近段时间是寝食难安啊!朕的军队十分有限,而叛军却随时都可能前来进袭。各地大多数的勤王大军又迟迟不见动静。

    朕不仅担心兵少,还日夜担心将领们怀着二心啊!

    对这些大事,不知先生有何良策解决?先生能够怎样帮助朕化解眼前的危局?”李亨忧心忡忡,而又急不可耐地问道。

    “陛下啊,对这些事,皇上其实不必太过忧虑,还是注意保重自己的龙体要紧!”李泌急忙安慰李亨,“微臣也早就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而且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对策,就准备与陛下商议。

    陛下啊,微臣首先以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朔方太靠近边塞,虽然比较安全,但却不能给叛军施加太大的压力。况且,今后,勤王的援军将会源源不断地开来,那时也不容易安顿。

    因此,微臣建议,我们不如挥师南下,驻扎彭原,反守为攻,主动给叛军施加压力!

    等我们在彭原站稳足跟,准备好各项军需物质后,我们再慢慢等待西北方面的大军云集。然后,我们再进到凤翔,与其他地方的队伍呼应。

    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威胁叛贼盘踞的长安城。微臣计算,那时,各地的田赋,捐税也该运到,就可以彻底解决军中的粮食供应等军需问题。”李泌胸有成竹地侃侃而谈。

    “真是好计!”李亨拍着大腿,兴奋了起来,“朕怎么没有想到呢?先生真是朕的张良,朕的诸葛孔明啊!就依先生的谋划,朕即日下令起驾彭原。”

    15

    九月二十五日,李亨大军抵达顺化。

    这时,太上皇李隆基的使者韦见素,房琯等携带传国的玉玺,传位的诏书,以及赏赐等,正好与李亨南下的大军相遇。

    李亨见使者到来,心中的石块落了地,他非常欣喜,有些得意忘形。他立即举行盛大的仪式隆重迎接。并立即下旨对韦见素,房琯等不远千里,冒险前来的人众,大加赏赐。

    然而,喜悦并没有能够支持李亨多久,李亨就又患上了焦虑症。

    战事在不断地进行,官军叛军互有胜败。

    可是,大局胜负却远远难以预料,还正是难以判断鹿死谁手之时。

    李亨对前方战事的进展缓慢,勤王军的姗姗来迟,感到极度的恼怒和生气。

    后来,即使前方的官军取得了一系列的小胜,李亨也并没有宽心,舒心。

    直到财政专家第五琦到彭原觐见皇帝,李亨才扫除了心上的一片愁云。

    第五琦的到来使李亨觉得有了依靠,因为财政的窘困始终是李亨感到最为棘手的问题。

    慰劳完第五琦后,李亨马上就根据李泌的建议,下旨任命第五琦担任山南等五道度支使。

    很快地,第五琦走马上任,就立即展现了他的超凡的能力。他制定食盐专卖法等制度,终于渐渐使政府财政,得以富足,慢慢摆脱了朝廷财政拮据的窘境。

    16

    然而不久,新的麻烦又接踵而至。

    这次是来自于朝廷高层。

    李亨对韦见素,房琯等不远千里,冒险前来的举动深为感激,因而立即任命房琯担任朝廷宰相。

    然而,房琯却只是一个喜欢高朋满座相聚,喜欢高谈阔论,纸上谈兵的人,并没有实际的军事和行政的能力。

    十月二十一日,李亨命令他担任西京招讨使,率东征军中央兵团及北方兵团在咸阳与叛军作战。

    没曾想,迂腐固执的房琯一意孤行,不理会军中全体将领的反对,居然采用车战古法对付叛军。

    结果,唐军大败,东征军死伤四万多人。

    闻此败绩,李亨大怒欲狂。他立即下令要将房琯处死。

    李泌闻讯,立即进宫为房琯求情。

    李亨满脸不高兴,他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地恨恨地看着李泌。

    李泌故意埋着头,装着没有看见李亨的脸神。他先是与李亨随意地聊着天,然后才慢慢地转入正题。

    李泌委婉地说道:“皇上啊,微臣知道房琯的确是罪该万死,一死也难以赎罪!皇上也不希望任何人向房琯求情!但微臣这次冒死前来为房琯说好话,却并不是为他一个人啊!

    微臣与房琯没有太深的交情,其实犯不着冒着危险,与皇上唱对台戏,惹怒皇上。况且,房琯领军失败,损失惨重,的确是罪不容诛。

    但陛下认真想过没有,这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啊。如果诛杀他,就会彰显陛下的责任,不足以显示陛下的恢宏大度的气质!更主要的是,我们现在朝廷中人才缺乏。

    当初,陛下登基时,跟随陛下的大臣不过二三十人,现在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才济济的地步。

    所以,微臣是想希望陛下能够留下房琯的命,让他戴罪立功,为国效命。

    另一点,也能够显示陛下有恩必报的宽广胸怀,不至于看到其他人,因为这件事而影响他们对皇上的追随和感激之心。”

    李亨的脸色舒展开来。

    他静静地看了李泌很久,最后说道:

    “先生言之有理,就依先生的建议吧!暂时对房琯撤职处理,以警示其他将领大臣。”

    十一月十一日,郭子仪与回纥联军在北方大破同罗部落军,杀三万人,俘虏一万余人,才拯救了官军士气,暂时挽救了朝廷危局。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