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1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1-0713:09:20

    第五回逢瞽叟瞎论天下事遇痴汉狂说儿女情(2)

    4

    第二天,天气十分晴朗。红红的太阳早早地就露了出来。大早上,天气就已经有些炎热。

    天刚蒙蒙亮,李泌就陪伴着老者一路前行。

    不久,老汉又不自觉地提起了昨晚的话题:

    “先生啊,想当年,我天朝是何等富饶强盛,欣欣向荣!

    我太宗皇帝在位时,万国来朝。皇上被各族人民尊为‘天可汗’,那是何等豪迈之事!

    我主太宗皇帝英明睿智,纳谏如流,气魄宏大,胸襟开阔,哪像他的不肖儿孙。

    唉,时过境迁,想不到英明的祖宗,却遗留下了一大群猪仔儿孙!他们是一蟹不如一蟹,目光短浅,视财如命,只图享乐,不思进取。他们个个贪欲无度,自高自大,傲慢无礼,而又自以为是。

    大厦将倾,非一日形成,也非一夫之力所能扶持。

    先生,你知道吗?老汉以为,要说如今的灾难原因,却是当今皇上一手造成。当今圣上,乃倾覆大厦之罪魁,终留祸患于子孙哦。

    人们都颂扬当初那‘开元盛世’,殊不知,那祸患就种因于那表面的繁荣!

    王孙贵族,达官贵人,骄奢淫逸,道德沦丧;庶民百姓,走卒之徒,笙歌燕舞,享乐奢侈。任人唯亲,恶霸横行,违法乱纪,肆虐无忌,国家制度,毁于无形。

    你听老汉略举几例,就能深刻地说明这些问题。比如,先朝制度,宦官不能担任三品以上官职。

    开元十二年,当今圣上把太监杨思勖升到二品;后来,宦官高力士更是升到一品。破坏制度者,就是当初建立制度之人。

    既然,国家制度,法律法规,这些立国的根本原则,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任意加以改变。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不能随某些人的意愿而任意地加以改变呢?

    任命宦者高官,这就是一个危险的先例,为后来的种种制度缺陷留下了祸根。他的直接后果就是,朝令夕改,政府在官吏,百姓,蛮夷面前的威信渐渐地丧失殆尽。

    可是,当政者却将动乱归罪于百姓的抗暴,称他们为‘刁民’。

    我们这些无权无势的小民,如果不是为了苟且活命,哪里敢造反叛乱,哪里有能力破坏制度,破坏法律呢?

    贪污腐化,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更是国朝盛行的大病。

    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随着当今圣上的越发衰老,陛下就越来越不能勤政爱民,反而却为了满足利益阶层的私欲,不断地与民争利。

    朝廷官府无休止的搜刮,勒索,只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快乐享受,骄奢淫逸。造成的最终后果是,民不聊生,民怨沸腾。

    当朝贤相纷纷被黜,先后去世,更是给李林甫,杨国忠之类奸人以可乘之机。说真话的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吹须拍马之徒。只有那些贪鄙,懂得贿赂巴结上司,道德低下的家伙,才有机会混入官僚阶层。国家政治,可想而知。

    开元十七年,宇文融以聪明灵敏,口才流利,反应迅速,搜刮民财,增加岁收,懂得上司心思,深受皇上宠爱。

    上行下效,致使文武百官的正常业务,全被‘特使’之类夺走。

    就这样,皇上越发不能得知下情,以为国强民富,追求奢侈享乐的心理越发强烈,致使人民悲苦,民不聊生,全国怨恨。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更是变本加厉。那奸相表面待人十分温柔,十分亲热,实则阴险狡狯。他精于谄媚拍马,计谋百出,百般揣摩皇上的心思,投其所好。他用尽心机结交宦官,结交武惠妃与其他嫔妃和家人,尽力讨取皇上欢心。皇上被蒙蔽,事情真相遂全然不知。

    那时,皇上在位时间已相当长久,对权力的沉迷越深。因而,他的行为渐渐放肆。没有谁能规劝,也没有谁能制止皇上的私欲。

    他追求奢侈享乐之心渐渐扩张,而对国家政事却是懈怠厌倦,渐渐使大权旁落于奸相之手。奸相们结党营私,从而使政事更趋混乱,难以收拾。

    开元二十四年,崇尚正直,敢说真话的张九龄宰相,也最终被排挤出权力中心。

    从此以后,政府官员为了保全自己的官位俸禄,对上级更加恬不知耻地溜须拍马,无耻地奉承,甚至将自己的妻女送与上司玩乐,假-大-空话盛行,整个社会堕落腐化形成风气,再也听不到真实,公正,直率,为民的言论。

    李林甫蒙蔽皇上的眼睛,耳朵,渐渐使权柄滑落到自己之手。对于那些有才能,有声望,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人,李林甫一定千方百计地将他排除。

    后来,奸贼李林甫又在皇上面前上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丑剧,声称政府已经搜尽了天下英才,断绝了穷苦士子上进之路,无法参与朝廷政治,使国家权力垄断于一二家族之手,使天下士子百姓为之失望,怨恨。

    实际上,任何时代都是有着无穷无尽,各式各样的人才的。

    ‘野无遗贤’的恶果是:一使穷苦士子没有了参与国家大计的机会,以致对朝廷绝望怨恨;二是使人才浪费,甚至使其投入敌营,造成更多的敌人。

    皇上呢,在被奸相投其所好后,是贪欲与邪念越来越盛。

    为了皇上自己的面子,后宫赏赐是越来越没有节制,天下财富越发集中于少数人之手。而国家财政却越发空虚与拮据,正常的军队,政务开支,反而没有了着落。天下人更生不平与怨恨之心,反叛之心油然而生。

    官员们更是一心猜度皇上的想法,一心向皇上献媚,以捞取自己的私利。他们千方百计地搜刮,剥削百姓,把财物运到后宫或私人库房,供应赏赐和欢宴。

    在一定时间内,社会财富是不会陡然增加的。因此,人民的赋税只会是越来越重,生活将会越发窘困,最终导致人民生活无着,妻离子散,怨苦无处申诉,更生仇富与反叛暴乱之心。

    天宝十一载,皇上又任命国舅杨国忠担任宰相,身兼重要职位四十余职。

    难道我们堂堂大唐真的是没有人才了吗?

    国忠因裙带关系而任高职,宣告了我们天朝正常用人制度的毁灭。天朝最终落入了任人唯亲,家族垄断国家权力的不妙境地。

    以史为镜,当政府感到人才枯竭,少数人却独揽大权,大兼其职之时,正是真正人才被逼到反抗阵营,有能力倾覆国家之时。这就意味着国家将会出现严重的危机。

    这一切,正是皇上对贵妃这位善解人意的族兄大为欣赏所造成。

    国忠对皇上的喜怒哀乐了如指掌,然后百般迎合。他用种种方法压榨百姓,聚敛金钱,供皇上挥霍。因此,皇上对他的恩宠,与日俱增。

    施政混乱,不信不义,用人不当,都是我朝的最大弊病。

    开元十四年,渤海国大武艺兄弟相争。皇上却偏信一方,不以诚信待人。他常用欺诈的小动作,处理国事政事与外交事务,自作聪明,最终尽失蛮族信任。

    杜暹当安西总督,挑起边塞冲突,致使生灵涂炭,可说是罪大恶极。只因他善于贿赂,不仅未受任何处罚,反而加官进爵,天下尽知。

    安禄山狡猾灵巧,精于谄媚。他对皇上及左右亲信都送以重礼,最终担任了三个节度使要职。

    他无论奖赏与惩罚都自己作主,权倾中外,越发傲慢凶暴,以致不能控制。

    后来,安禄山恶贼到长安朝见,发现京师的门户洞开,腹地防务空虚,军队贪腐成性,朝政混乱不堪,狂妄背叛之心越生。他越来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终致反叛的非常事件发生。

    天宝六年前后,各地节度使全都是蛮族将领,失去了权力的制衡。帝国所有的精锐部队几乎都在北疆,腹地空虚,重心渐渐失去偏差,终使安禄山叛贼野心得逞。

    这些施政混乱,用人不当的措施,都造成了巨大的恶果。而这些罪责,最大的责任人就是皇上自己。

    当安贼的阴谋已经十分明显,皇上却仍然偏听偏信,狐疑不决。你说哪有不酿成变乱的呢?

    安禄山本姓康,本是营州(今辽宁朝阳)人。他的父亲可能是康姓胡人,其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姓氏本应读作亚力山大。

    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安禄山的父亲死得早,他从小就随母亲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

    开元初年,安禄山所在的突厥族破落离散,安禄山就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安孝节,安波注之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他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自名安禄山。

    安禄山长大以后,膀阔腰圆,满脸胡须,狡黠奸诈,凶狠毒辣,善揣人意。

    他长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杂居地,深知蛮族习性。他与同里的史箤干(史思明)一同长大,两人情同兄弟,两个人都以凶猛善斗,武艺高强而闻名。

    安禄山在三十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靠做生意谋生,是一个不十分安分的商人。

    他三十岁那年步入军旅,开始任诸市牙郎,据说他懂得边疆九种民族的语言。

    其时,正是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张守珪任范阳节度使。

    一次,安禄山因盗羊,遭追捕的士卒们围打。他大声呼喊道:‘大夫不想灭奚与契丹两个蛮族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

    张守珪听见,见其言貌不凡,于是就释放并任用了他,令其与同乡人史思明同为捉生将。

    安禄山骁勇过人,又熟谙山川形势,故每次出击,都能以少胜多,擒获不少契丹人。

    后因功,安禄山被擢升为偏将。其后更是‘所向披靡’,深受张守珪喜欢,被收为养子。并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安禄山担任平卢将军。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就由一个普通士卒做到平卢将军,的确是花费了不少的心血,立下了不少的功绩的。

    然而,一次在讨伐契丹的战斗中,安禄山却失利,几乎全军覆灭。张守珪奏请朝廷将其斩首。

    此前,安禄山曾经入朝奏事,宰相张九龄见安禄山言辞伶俐,善于拍马逢迎,就对侍中裴光庭说:‘扰乱幽州者,必然是这个胡人啊!’

    这次作战失利,宰相张九龄遂提笔批示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应该免死。’

    皇上却不以为然,他看了批文后说:‘爱卿岂能够以王夷甫识破石勒,便随意臆断禄山谋反难制吗?’

    终未准奏,而是对安禄山大加赏识。

    因此,由于有皇上的宠信,安禄山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平卢将军。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